【網友投稿】
三年前,我在某商業地產做總務工作。
對于那份工作,我原本也沒什麼意見。
這工作實際幹起來內容很雜,協助專賣店招聘員工,採購辦公用品,消防安全到協調設備維護保養等待,都是我們的工作范圍。
部門加上主管一共九個人。
公司人還挺多,平時覺得工作量太大,實在是挺累人的。
但因為覺得比較穩定,所以也沒有離職的打算。
一切的起因都是因為某個人。
某年五月份,她作為新人入職,直接空降在我頭上,成為了我的「領導」。
你們可能納悶,我為什麼要在這個尊稱上打雙引號。
因為我原本的直屬領導,也就是部門主管仍然還是老位置。
而她呢?
坐上了一個突然憑空出現的新職位:總務「代理主管」。
當時我在這家公司也呆了快三年了,從來沒聽說過有人自稱【代理主管】。
真正的主管解釋: 她,代理主管要在這學習管理經驗,算是他的副手。
平時如果主管不在,那麼代理主管就是部門的領導。
好傢夥,「學習管理經驗」?
入職之後要學的第一件事,不是如何做好本職工作,而是學習如何管人?
那個看起來歲數和我差不多姑娘,不簡單啊!
可實際上呢?
經過部門裡其他人的觀察,她的「學習精神」一直沒有顯露出來,反倒是展示了不少相反的精神。
一天到晚坐在她背靠窗專座上不知道做什麼,而且還經常帶著耳機搖頭晃腦。
我不知道其他同行平時工作是不是這樣清閒。
但在我公司——是商業地產,下邊有幾百家商戶。我們部門只有這麼七個人,一天到晚忙到跑斷腿,幾乎不存在坐在座位上超過半小時的情況。
她分明就是在摸魚偷懶,但主管裝作看不到,還和她笑哈哈的!
早上經常十點以後才過來,下午四點以後就經常找不到人。
她的理由五花八門:
「出去開會」
「接受培訓」
「出去考察其他商場,學習管理經驗」
「去乙方單位監督工作」
的確有關部門偶爾會找我們開會,但那個說白了——就是過去聽聽,帶著資料回來整理一份交上去就得了,和日常工作的強度比起來,那就和休假差不多。
至于最後一條「去乙方單位監督工作」,就是純粹胡扯了。
按合同辦事,人家用得著你監督嗎?再說我們這多少家合作單位,難道我們幾個人還都得挨個跑不成?
後來吃飯的時候,有個同事說:「上週三她去考察了?那天我休息,正好撞到她帶著小孩逛商場,看起來蠻開心的......」
這就是她的工作方式。
但就算這樣,她從來沒有受到過任何處罰、警告,連一次訓斥都沒有。
顯然我主管知道內情,所以從來都是對她滿臉笑容,也從不給她佈置什麼真正的工作。
所以:
部門多了一個人,但也根本沒多!
不知道她是走誰的關係,反正我小職員也惹不起。
反正工作還是和以前一樣做,管好自己就會眼不見心不煩。
——直到年底評績效,發年終獎的時候為止。
她被評為部門業績第一位,拿到最高的四個月的年終獎,還有來自公司大領導的其他嘉獎。
我的心徹底涼了,年後辭職並很快離開了公司。
小編點評:
後來這位網友也聲稱,自己不是玻璃心,不是嫉妒。
哪怕第一位不是他,多半也輪不到自己拿。
他辭職的原因只是深深地覺得: 在這家公司裡,努力工作毫無意義,沒人在乎。
沒錯這裡「毫無意義」所指的含義,並不在于工作價值沒有被認同,反而是更加淺層、直接的東西。
打工人積極投身工作,目的就是為了升職加薪,賺更多的錢。
出現「代理主管」這樣的人,那豈不是意味著做什麼都白搭?
再苦再累,升職加薪和年終獎都是別人的?
那麼員工豈不是變成小丑了?
這位網友說,在他辭職之後,「代理主管」很快升了經理,但現在也毫無意義了。
因為前公司經營不善,終于在去年十二月關門大吉。
他覺得一點也不意外。
部門的工作平衡被打破。
很快另外兩個同事也辭職了:一般是因為工作激增無人分擔,另一方面他們也看不慣那位元「代理主管」。
不僅僅是總務部門,聽說她升職之後,也因為完全沒有工作能力引發了中層領導們的不滿。
就像是多米諾骨牌一樣,老員工和有能力的中下層管理也紛紛辭職,原本安定的部門人事開始陷入波動,陷入惡性循環。
總結:
老闆們最好想清楚了—— 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話,優秀的打工人們就會「躺」下來。
反過來也可以這樣建議:在找工作的你,最好避免找到這種公司!
因為,當一個單位裡這樣「拿工資不幹活」的關係戶變多了,可能公司就離關門也不遠了。
討論
你所在的單位有關係戶嗎?
你覺得關係戶變多,是公司倒I閉的徵兆嗎?
歡迎評論區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