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個動盪的歲月裡,到了三十歲,陷入迷茫的人有很多。
危機感有了,緊迫感有了,但仍然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。
以下是五個建議。
花兩分鐘看看,或許能讓你找到一些方向,對人生產生好的影響。
一,不要害怕改變。
不管口頭上承認不承認,事實情況就是:除非迫不得已,否則沒人 主動擁抱「改變」。
改變意味著風險。
生物想要在世界上盡可能延續自己的生命和DNA的話,那麼必須學會謹慎,盡少行動,以避免死于輕率的冒險。
但是這種個體謹慎,又有其矛盾之處。
當巨變來臨之時,缺乏變通、固步自封和保守又成為了缺點。
不主動適應環境,物種就會迎來滅亡。
而主動適應環境的行為,我們稱之為【進化】
對于社會學層面而言,是否需要積極改變,取決于你自己和周邊的環境。
如果你再尋求更好的生活,那麼必須尋求改變,去積極地試圖【進化】,主動迎接襲來的挑戰。
就像《反脆弱》這本書裡提倡的那樣:
「弱者在不確定性裡受損,而強者卻可以利用不確定性獲益。」
二,不要太焦慮。
【中年焦慮】現在很常見。
二十九歲的時候,哪怕職業生涯不順,還可以拿「年輕」、「還有時間」做理由安慰自己。
可是很多朋友過了三十歲生日,就開始焦慮地睡不著了。
因為有句老話叫「三十而立」,但三十了仍然什麼都沒「立」起來的自己好像很失敗,前途很昏暗。
不能那麼片面地去理解古語。
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,老百姓平均壽命還不到四十歲。
而現在年輕人,光上學就要十來年,上大學的話二十幾歲才畢業。
更不要提考研考博的同學們了,目標是高學歷的你們,三十歲都未必走的出校門。
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」,也是這樣。
在平均壽命只有四五十歲古代,能活到七十當然是「稀」。
現在大家吃得好喝得好,物質生活充裕,醫療條件高,七十歲雖然也是高齡,但卻一點也不少見了。
所以,不要用年齡來給自己設限,人生還很長,三十歲開始努力,一點也不晚。
三,不要太過于畏懼「失敗」。
我們從小時候開始就被教導,要好好努力學習,考個好大學就能「鯉魚跳龍門」,獲得更好的人生。
但是現實和美好期望總是有一段距離。
如果努力學習也沒有獲得好成績呢?如果考上了大學,但卻仍然沒有找到高薪的工作呢?
人總是希望一切都按照意願和邏輯得出結果,但事實往往並不那麼順從而聽話。
人生充滿了意外事件,難免有缺憾。
與其說「努力就會成功」,倒不如說「努力大部分時候都不會成功」。
因此,我們說要學會控制「失望」的情緒。
不要因為事情發展不和預期而一蹶不振,悲傷怨恨,只要確定自己在過程中是盡了全力,那剩下的,就交給命運吧。
四,不要拿命換錢。
之前有個新聞,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。
某個房產集團的大領導,由于胸口不舒服到醫院檢查,結果被醫生要求立即住院。
但是他拒絕了,說「現在不能倒下,還有很多工作等著我去做!」不顧醫生勸阻強行出院,回到公司繼續加班。
結果呢?
在幾天之後搶救無效,留下了家人和牽掛的事業,與世長辭。
各位:
擁有鋼鐵一樣的意志,是令人欽佩的特質,也是通向成功的明顯優勢之一。
但不要忘了你我的身體仍舊是血肉之軀!
過度使用就會生病, 疾病需要靠科學醫療和休息來戰勝,不要妄想靠意志來克服!
錢沒了可以再賺,工作沒了可以再找,但生命只有一次。
朋友,千萬不要拿命去換錢。
生命,比我們想象得要脆弱,脆弱得多。
五,不要放棄閱讀。
現在的人普遍依賴網路來放鬆,將自己的大把時間花在看劇、打遊戲和看視訊上。
如果不是在做這三件事,那就是百無聊賴的上網衝浪,在各個平臺上和他人爭吵來消耗時間。
每個人都需要娛樂放鬆,沒錯。
但如果放任自己,人遲早會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,變得麻木,變得淺薄,變得只會跟風。
如果你能意識到這種危險,那麼規避的方式就是兩個字:閱讀。
試著讓自己沉靜下來,每個星期都拿出幾個小時,不流覽任何網路資訊,娛樂八卦,不與人對線爭吵,心無旁騖地讀書,把精力放在文字之上。
在資訊蕪雜的世界裡,三十多歲的你,更要學會告別時間碎片化,這樣,人生才會變得越來越高級。
結語
三十歲,不是成功和失敗的分界線。
不要給自己的努力設定時限,不要輕易否定未來,你的人生,只和你自己相關。
站在三十歲的十字路口,更要靜下心來,慎重地思索,慎重地邁出腳步。
正因為時間有限,青春易逝,才應該珍惜當下的每時每刻。
莎士比亞說:
凡是過往,皆為序章。
今天就是你餘生最年輕的一天,什麼都來得及。
討論
針對三十歲,你還有什麼好建議?
歡迎評論區分享